我是一名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90后,從小就懷揣著“功夫夢”。我看過很多中國的功夫電影,里面瀟灑的過招場景和精彩的動作畫面,讓我對中國這個遙遠的東方大國心生向往。我總是對自己說,長大后要到中國尋找功夫的“根”。
為了實現夢想,我在大學期間一直堅持學習中文,還通過打工攢夠了去中國的路費和習武的學費。2010年,循著學習中國功夫、練就強健體魄的初心,我背起行囊,前往位于中國湖北省十堰市的武當山習武。
本以為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,可真正抵達中國后,我才發現自己的中文遠不夠好,且毫無海外旅行經驗,這讓輾轉武當山的旅程像極了一場探險。幸運的是,我遇到了非常熱心的中國朋友。在他們的幫助下,我順利抵達了武當山。
2010年6月1日,是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日子。這一天,當晨曦穿透薄霧灑在武當山腳下,我終于來到歷經600余年滄桑的玉虛宮遺址,正式進入習武學道者的棲隱之地拜師學習。站在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的空地上,我看到一個個身著黑色道袍的傳統班弟子舞著銀光閃閃的長劍,一招一式或飄逸靈動,或雄渾有力,頗有幾分仙風道骨,心中欽羨不已。
隨后,我加入了武術館的“外籍傳統武術班”,開始迎接新的挑戰。起初,我身體的靈活性、穩定性和力量都不夠。我身高有1.9米,在練習壓腿、劈叉這樣的基本功時,腳尖很難碰到下巴,扎馬步也不容易保持平衡。師父會一直喊:“杰克,馬步低一點,再低一點。”“師父,真的已經最低了。”看到我用扭曲的表情回復,師父也忍不住笑了。
為了跟上訓練要求,我每天用竹條拍打身體以提高抗擊打能力,努力背誦、理解對我這個外國人而言晦澀難懂的《道德經》,幾乎是咬著牙堅持完成每天的高強度訓練和學習。長期堅持習武讓我受益匪淺,我不僅掌握了八仙棍、太極拳、氣功等武術功法,還理解了背后的文化內涵——內外兼修、剛柔并濟的中國智慧,以及天人合一、尊重規律的中國道家文化。
2014年,我從武術館正式畢業,回到了美國。但在中國的經歷讓我久久難忘,穿布衣、吃中餐、喝茶幾乎成了我的生活常態。同時,我深感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遠遠不夠,很快便再次背起行囊回到武當山,開始學習中國傳統音樂、歷史和哲學。
在眾多中國傳統樂器中,我尤為喜愛洞簫。這是一種與道家文化極為親近的樂器,不僅音色圓潤輕柔、幽靜典雅,還有助于鍛煉太極練習者的氣息。學習洞簫時,我的中文還不夠好,無法看懂中文的洞簫教材,因此走了很多彎路。于是,我決定編寫一本關于洞簫的英文書籍。那段時間,我翻閱大量資料,了解每篇曲譜的歷史,還為自己搜集到的曲子錄制了教學視頻。
后來,我開始在線上教授武術、洞簫和茶道,以及太極功法、道家文化和道家藝術。這些年,我的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紛紛到中國感受傳統文化。去年,我的兩名比利時學生來到武當山,參加了第七屆武當太極拳國際聯誼大賽,其中一人還取得了境外組個人第二名的好成績,讓我非常欣慰。最近,我和學生們開始錄制武術和洞簫的教學視頻,并用短視頻與各國網友分享在武當山的生活和學習情況,獲得了大家的喜愛。
我與中國的情緣,因崇拜武當武術而起,因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更加深厚。如今,作為武當三豐派第十六代傳人,武當文化已成為我的家庭文化,中國也成為我的第二故鄉。我正在寫作第二本洞簫書籍,并開始研究武當山的道樂。未來,我希望與更多人分享自己與武當山的故事,在交流中交心,在交往中增信,為美中兩國的人文交流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盡綿薄之力。
(作者為美國籍武當山武術教練)
( 責任編輯:邵博漢 新聞報料:2729868 )